财新视频
财新通行证
财新通行证:

购买类型

周刊订阅用户每周六18:00可看,财新数据订阅用户每周五20:00提前看

改革再出发

2012-11-30 14:44 | 财新见习记者 杨楚
2012财新峰会侧记

  主持人:

  11月16日,“2012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在北京举行。这是财新传媒2009年成立后举办的第三次年度峰会。本次峰会的主题是“新格局,新期待,新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敬琏、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等嘉宾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在为期两天的峰会中,近百名政、商、学界人士展开充分讨论,内容涉及债务危机、变革与增长、贸易瓶颈、财税和银行业改革、中国与世界关系等热点议题。  

  此次财新峰会召开的时间点异常特殊。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闭幕,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1月15日,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举行,选举出新的中央政治局成员、书记处成员、中央纪委领导,七名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会见中外媒体。11月16日,财新峰会开幕,作为中共十八大闭幕后国内媒体主办的首个讨论中外政经大势的大型国际论坛,中外媒体予以高度关注。他们普遍关心在美国大选、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的财经界精英们如何看待当前时局,展望未来。

  82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每次财新峰会,他都成为大会的焦点人物,他的发言都会激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今年,他的发言是从十八大谈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吴敬琏:

  十八次代表大会对于过去一两年提出的各种意见做出了一个判断,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就是重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把深化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放到了执政党的议事日程上。就是说,重启改革议程这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吴敬琏认为,从十八大报告看出,经济改革的中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各种制度,以便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从政治改革来看,则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作用。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峰会上指出,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下,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这包括,顺应民众反腐倡廉和政治改革的诉求,从程序正义着手,落实公民对各层次、各领域事务的参与权,包括立法权、预算审查权、环境保护和重大项目的审查权利;从预算公开、政务信息公开入手,落实人民的监督权;建立违宪审查制度,让法律法规和政策走上符合宪法的轨道上来。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吴晓灵:

  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创造经济发展的制度红利。如果我们想在中国的今天,在我们努力地注意节约社会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用制度的改革来换取中国经济改革的动力和创造制度红利的话,我想应该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着力。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约束公权力,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权力无序扩张的问题是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李剑阁: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有些经济学家,有一些舆论,就把好像市场经济和危机连在一起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弊端,而中国在这场危机当中受损相对比较小,就归结为因为中国的市场干预非常多,政府的作用非常强大。正因为如此,政府干预越来越多,甚至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姚洋:

  我的担心是,如果说到“中性政府”上,我担心政府这种海量的投资,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会使政府失去中性的性质。因为你自己成了一个球员了,而不是裁判。

  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 黄益平:

  过去是靠生产和投资就能增长,以后得靠创新和升级。但是升级和创新我们以前讨论过,可能更多是要分散做,而不是中央说找几家实力最强的企业来做新兴战略性行业,这个可能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确实是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我觉得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就是这个。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峰会上指出,“改革是最重要的投资”。他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关键在于完善投资抉择流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

  党政权力大量地深度地介入投融资,决定项目,决定投资,但是责任链条没有相应弄紧,人事一变动,责任链条就松了。我们很多新官对借新的债,对上新的项目情有独钟,但是一般都不理旧帐,这个对资源配置,尤其对资源跨时间的配置是一个很大矛盾。

  在周其仁看来,今日经济形势已不同以往,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两波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都有特殊的历史条件。

  第一波是滞后性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对过去欠账的补偿,政府主导投资决策上不太容易出错;第二波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在加入WTO后,外需高速增长,能够负担国内投资的成本。如今,两个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进入了超前投资的阶段,而且中国高速的出口增长不再,没有外需能负担内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这个时候再盲目推进上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就会有问题。

  另外,在一些专家眼中,影响改革效率的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提升其政策公信力。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 授巴里·诺顿:

  如今,再承诺抽象的原则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很久以前就做了,而我们需要具体的政策。换言之,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着信誉危机。我们必须要问的问题之一是,我们要立刻引进怎样的改革,才能做出可信的承诺,以推动经济改革进程更快地发展。

  诺顿建议,政府要增加政策可信度,需从几个方面着手。政府不仅应该定期向公众披露信息,还应该让国有企业从垄断地位中退出。而且,对国企的改革重组至今为止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必须在明年底前完成。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 授巴里·诺顿:

  如果真的希望国营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存,那么私营部门必须清楚地知道他们可以在竞争领域经营,公平竞争,而不需要担心国有企业从垄断行业中获利,然后拿那些钱再来与之不公平地竞争。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李剑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前不久开了一个座谈会,请了全国各地的比较优秀的知名的一些民营企业家来开会。他们普遍反映,我们经过多年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要国有企业垄断的、占优势的领域,我们不愿意去,我们也不敢去,我们有可能有去无回,所以我们不感兴趣。这个反映是在比较高层的座谈会上反映出来,我觉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的下一步怎么真正做到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愿意进去,敢于进去。

  吴敬琏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若干年一直到21世纪的前面十几年,中国经济的飞跃都受惠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先是顶层设计,然后总体规划,再全面推进”的改革。 当前,如何落实改革方针无疑是难点之一。执政党必须像十八大所说的那样,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坚决克服特殊利益群体的阻扰,使得各项改革措施能够得到落实,这样十八大做出的决定才能落到实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吴敬琏:

  财新网上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句话,我想这句话是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在代表大会之后应该做的事,就叫“关键在落实”。

  主持人:

  为期两天的财新峰会上,呼吁改革之声可谓不绝于耳。为了重建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改革已刻不容缓。财新峰会闭幕后第四天,也就是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而会议的核心词语就是两个字——“改革”。在这次座谈会上,李克强出语不凡,提出中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此次会议被媒体解读为“十八大后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强烈改革信息”。在这一时间点上,民间的期待与高层的决心已成呼应之势。感谢收看本期节目,我是张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张岚 | 版面编辑:李禹谖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
取消
发送
注册